我們的...改革開放....符合...鄧小平的理念嗎?

感謝各位同學!從去年開始一直走到今天,我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什麼叫做改革開放?”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我也想找到一個適當的場合來陳述我的想法。今天,我感謝清華學生會邀請我。學生的邀請對我個人而言,意義極其重大。因為國家未來需要的就是你們。我準備在今天這個場合談談一個新思維——到底我國的改革開放出了什麼問題?什麼才是一個改革的新思維?在場這麼多同學,冒著天寒地凍的危險(笑聲),跑來聽我的演講,我想請現場每一位同學,當次歷史的見證人。今天我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來談一談我心目中的改革開放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思維,好嗎?(熱烈掌聲)
各位同學如果比較關注我的言論的話,應該能從最近的網上對我的批評得知一二。有很多人說我是“反改革”,說我忽略了鄧小平先生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道理,像這一類的批評,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這類批評對我來講,已經是司空見慣。今天在一個“追求卓越”、世界級的學府,在這樣一個場合,我要告訴各位,什麼才叫做正確的改革。我選定一個題目——“資本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改革”。
我要請各位同學思考一下,你認為我們25年來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嗎?我們回頭看一看,25年之前,鄧小平說過一句話:“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各位注意到沒有,當時講這句話的時候,全國老百姓是一致支持的。當時在社會主義的環境裏,竟然能夠喊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什麼條件呢?我想在清華大學,把這個條件重新的定義清楚,我不希望在這個基本問題上面,我們學術界,或者企業界再有任何爭論,以及任何的懷疑。它的條件就是,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是其他人不能變得更貧窮,這就是原則。(掌聲)
今天,我就想拿一本你們曾經念過教科書,叫做《微觀經濟學》來談一談鄧小平的理念。各位同學回去以後,翻開書裏的最後一章“福利經濟學”,裏面講了一個理論-----“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改進”,就是一部分人財富可以增加,可是其他人財富不能減少。
各位都是最高學府的同學,你們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今天聽我講到現在,你竟然發現現代資本主義 和 社會主義有如此的類同性。在我們心目中,所謂的“資本主義”這個虛幻的名詞後面,應該是所謂的自由、民主、議會、憲法、民營經濟等等。怎麼會變成“福利經濟學”裏面追求公平,在公平之上才有效率呢?那麼我清楚的告訴各位,這是馬克思主義衝擊一百多年的結果。所以我在這個場合,和各位談一下: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又是資本主義?好嗎?(掌聲)
我把各位帶回到1720年的歐洲談一個歷史故事。
到這個時候,歐洲各國政府才理解了股票市場官商勾結、內幕交易、操縱股價,以及借錢炒股的本質。我們今天在中國股市上看到的不法事情,在當時都發生過,只是我們不瞭解這段歷史。歐洲三次金融危機之後,歐洲政府就在1720年推出了一個《泡沫法案》。英國政府禁止了股份有限公司達一百年之久。而法國政府禁止了銀行這個名詞達到了150年之久。
“重商主義”走到這個階段,算是走到了盡頭,1776年,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寫了一本偉大巨著《國富論》。《國富論》堅決反對國有企業,呼籲市場化和民營化,主張以看不見的手來調整市場的供需,而不需要政府的干涉。這不是和我們改革開放喊的口號類同嗎?我們今天喊的口號,我們今天做的改革,包括股改,幾乎都可以在過去歐洲歷史上找到痕跡。只是我們不學習,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悲哀。我們今天是踏著歷史的足跡,不斷重複著過去的悲劇。(笑聲、掌聲)
《國富論》針對國有企業的弊病,提出了一個當時所謂的新思維,那就是政府與國有企業徹底分家,政府退出企業經營。一個很時髦的理念——民營化和市場化——出來了。亞當.斯密提出以法制為基礎,以自由為手段,追求財富。但這一切必須在民營化和市場化的原則下完成。請記住,那是1776年。從1776年至1867年的90年間是歐洲最困難的時間,這段期間叫做工業革命。整個工業革命時期,歐洲是歷盡劫難。在自由經濟,民營化和市場化的理念下——類同於今天中國的“大欺小,強欺弱”的現象層出不窮,例如資本家克扣工資,聘用童工,製造污染等等。
1867年,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 馬克思在《國富論》出版90年之後寫了一本巨著《資本論》。這本書在今天世界歷史上扮演角色之重,是我們所不可想像的。當時的歐洲社會,是遍地暴動,社會嚴重動盪不安。究其原因,就是社會財富由於自由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過速,而造成大欺小、強欺弱的不公平現象。在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公的情況下,原始的資本主義 遭到了挑戰。馬克思利用歷史的觀點,詳詳細細地批露了一個讓人竦動的理論,那就是 勞動剩餘價值說。他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根據比他更早的經濟學家李嘉圖的觀點寫的。李嘉圖認為這個經濟體系所創造的財富是由勞動力所創造的。我們今天研究經濟學仍然秉承這個思維。最原始的生產力就是勞動,勞動創造資本,資本有了勞動才有後續的活動(這個理論在1966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姆爾遜(Samulson)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所發表的論文得到了證實,)。馬克思認為如果這個社會的財富是由勞動所創造的,那麼資本家為什麼那麼富裕呢?
可是其後的資本主義就在《資本論》的衝擊下逐漸 ....社會主義化。以英國為例,英皇亨利二世創立的皇家法院編輯了過去的判例,形成了今天《普通法》系的基礎(也叫《海洋法》,或者《英美法》)。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衝擊,英國大法院開始研究平等法案(國內翻譯成衡平法)。普通法和平等法兩個法案於1873年和1875年在英國司法法案中合併,成為今天的普通法。
我想問在座同學一句話,假設今天你要去法院打官司,有人告訴你,這個法官是哈佛大學的博士,你馬上就放心了。如果別人告訴你,“這個法官是個農民”,你就擔心死了,“完了,完了,這官司別打了”。我們都是這麼想的,因為我們都是“精英主義”下所培養的人群。但是英國司法法案所強調的就是“非精英主義”。整個社會的公平標準,不是由社會精英所決定的,而是由普通老百姓所決定的。也就是說由社會大眾組成 陪審團。比如說像我這種有沃頓商學院博士的教授,都有可能被認為是神經病,簡稱偏執狂,而被排除在陪審團之外。因為我這種人特別自以為是,所以是不能在普通法系裏面判案的。各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一向有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念博士,就是這個目的,讓你知道如何堅持自己的偏見叫博士。(笑聲、掌聲)
可是判案就不行了,普通法中的判案是不能讓你有偏見的,所以對方律師會問陪審團團員,“你們最近有沒有看報紙瞭解案情啊?”你只要說看了報紙瞭解過案情,你可能就會被淘汰,因為你不客觀因而不夠資格當陪審團團員。如果是博士呢?也可能要被淘汰。(笑聲)陪審團就要找那些不看報,也不看書,每天渾渾噩噩,打打麻將的最好。(笑聲)各位知道為什麼嗎?這就是普通法系的偉大創建,因為像這樣一個成天打麻將的人,他腦袋裏所想的,他的價值判斷標準,是從小到大這個社會給他的哺育,包括電視、收音機、鄰居、朋友、老師、同學所灌輸他的想法。他這個簡單的想法,是整個社會價值判斷的濃縮,因此他會判案。各位知道嗎?
除了利用法律追求一種新形式的平等之外,後續的法律依然受到馬克思的衝擊。馬克思主義清楚地指出資本家跟勞動者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要發展必定要剝削勞動剩餘價值,所以《資本論》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是對立的。
我給各位舉個例子,微軟的比爾.蓋茨——他也是每一位同學心中的偉大人物——在幾年前提出把所有的財富捐出來成立比爾.蓋茨基金會。因為他認為他今天的成就除了個人的能力以外,整個社會的哺育具有更大的貢獻,所以他取之於社會,就要還之於社會。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現象,這是從《反托拉斯法》一直延續的一種 新形式資本主義 維持公平的精神。我們很意外的發現,美國政府的矛頭針對的竟然是大家族。但是它絕對不是採用所謂武鬥的方式來解決(笑聲),而是希望大家族頤養千年,退出美國的經濟舞臺。
各位還要注意一件事情,美國跟英國是不一樣的國家。美國移民都是願意跟過去的文化、民族、親戚、朋友一刀切斷關係的極端個人主義的一群人。這樣的個人主義帶給美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些人一旦成為資本家之後,所帶給美國社會的就是動盪與不安。我這句話,可以從1929年的美國股市大崩盤得到印證。《美國證券交易法》的第二章描述了和1720年的《泡沫法案》中一模一樣的現象,就是官商勾結、操縱股價、內幕交易,把股價炒得老高,而導致了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總市值由當時的890億美金跌到了150億美金,可以說是美國帝國主義的末路。但是各位請注意,延續了《反托拉斯法》,美國政府在這個階段受到馬克思主義衝擊的結果,深切的領會到了一個道理——“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必定要以民為本”,更具體地說必須要藏富於民來化解勞資衝突。而藏富於民的結果,造就了今天的美國。
我再以美國股票市場為例,解釋如何透過股票市場的財富重分配功能,達到藏富於民化解勞資衝突的效果。美國和加拿大都是相同的普通法系國家,但是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當中89%以上都是家族控股。美國呢?它大部分的公司竟然是大眾持股而不是家族控股。全世界除了美國英國之外,都是家族控股。為什麼美國是大眾持股?這個就是資本主義 ... 社會主義化的結果。當時是一個極其巨大的工程,從1890年到1934年的四十多年可以說是整個美國法治化完成的時代。整個工程之浩大,目的性之強,以及效果之震撼,讓每一個人動容。
如何創建一個財富重分配的股票市場呢?
美國每一個老百姓,通過保險金,退休金,將他一生的財富放在股票市場裏。由於美國人口不斷膨脹,所以美國的股市資金的投入是不斷的增加,股價長期總是往上走的。我們國內有很多荒謬的語言,說“股票市場是有風險的”,我告訴各位,那是錯的,股票市場只有短期風險,不應該有長期風險。因為股票市場所反映的就是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這才叫股票市場。各位想想看,當大家族陸續退出股市之後,如果美國的上市公司都陸陸續續的上市,成為大眾持股公司,那麼這象徵著什麼意義?這就是象徵著一個社會主義的實現!你們覺得好笑嗎?因為你們不理解股票市場的本意。美國的大公司都上市了,他們會真實地披露資訊,做得不好的退市,做得好的就會繼續留在股票市場,繼續為股東創造財富。他的特點就是在美國的嚴刑峻法下不得不有的信託責任。股民可以在股票市場上得到回報。如何得到回報呢?一家上市公司如果賺了一塊錢,那就可以通過市盈率來放大財富。美國的市盈率一般是30倍,就是說,任何一家的上市公司如果得到了一塊錢的利潤,那麼股民就可以得到三十塊錢的回報。換句話講,美國的經濟得到了一塊錢盈利,那麼就有三十塊錢回報給全國的老百姓!因此,美國的股票市場從1930年左右到1980年的五十年間,它的年回報是百分之八點三,加上銀行利率,就是說,如果那一年銀行的利率是百分之三的話,那一年的回報率就是百分之八點三加上三,等於百分之十一點三。而1940年到1990年的五十年間,美國的股票市場以每年百分之七點六的回報率增長,再加上銀行利率。只要美國的每一個公民把自己的退休金、保險金放到美國的股票市場,那麼三五十年退休之後,就老有所終、老有所養。所以恐怖分子不可能摧毀美國,股票市場的崩潰才是對美國的重大打擊。美國的股票市場承擔著美國社會財富重分配的偉大功能。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如果美國的上市公司全部都是大眾持股的公司,假設他的經理人都是有信託責任的經理人,每一個人當了公司的經理人之後,他努力為自己的中小股民貢獻自己的一生,他拿他應該得到的優厚的薪水和退休金,而美國的股民通過他所賺的一塊錢,放大三十倍而得到了美國經濟增長的豐碩果實,這個才是真正的藏富於民。
美國政府為了保證這種藏富於民的政策可以實施,為了保證資本家和勞工者之間的關係不再緊張,以憲法..而非一般的聯邦法賦予 證監會 ...執法權力。按照法律規定,美國證監會為了保護中小股民,為了保護股票市場,他可以發傳票,它可以調查任何人和任何物,其執法權力是無限制的。任何人對其挑戰,基本上都將被聯邦法院所拒絕。各位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那是因為美國的股票市場肩負著一個社會主義的功用——財富的重新分配。美國的憲法,即美國的根本大法賦予了美國證監會的嚴刑峻法的執法功能。你們看看!多麼宏偉的計畫,這也就是為何美國公民願意將自己一身的積蓄都有放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通過美國的股票市場才能讓他們的財富不斷的成長,才能使他們老有所終、老有所養。
1932年伯利和敏思(Berle和Means)兩個教授合寫了一本書,是寫美國的股權結構。他們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結論,就是當時美國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大眾持股公司,但是卻不斷地有矛盾出現!他們發現,真正的矛盾來源是股東和職業經理人。這本書把資本家和勞工之間的緊張關係轉換為股東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關係。他們把矛盾進行了轉移。這個轉移很重要,這是“公司治理”這一偉大課題的開始。
我請同學們注意,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美國政府在1950年透過各種方法提倡新自由主義學派(以往經濟學家包括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等人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學派)。而這個學派兩位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分別獲得了經濟學諾貝爾獎。其中一個叫做弗裏曼(Friedman),另外一位叫做 哈耶克(Hayek),他們兩人都是芝加哥大學教授。他們提出了一個偉大的理念,就是只有自由競爭經濟才是最好的,社會主義國家透過計劃經濟所達成的財富重分配的制度是他們所反對的。這句話讓我們回到了國富論亞當.斯密的時代!亞當.斯密不是也提出了同樣的思維嗎?但是請各位注意,1950年代和亞當.斯密的時代是不一樣的。
我們跳開美國和英國兩國,你再看看歐洲大陸,歐洲大陸已經沒有資本主義了,歐洲大陸已經走向了 民主社會 主義。今天同學們可能懷疑這個制度有效率嗎?一個注重公平,一個以公平為基本原則的制度(包括美國和歐洲)是有效率的嗎?我告訴各位同學,我不想談論它是不是有效率,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把公平放棄了的話,馬克思的預言就會成為真實。這不是我個人的理解,這是西方這麼多偉大的經濟學家和偉大的政府政策制定人一致的結論。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對他理解有多少,這種馬克思主義化的資本主義,我們對它又瞭解多少?今天你翻開資本主義的精神代表著作——比如講:微觀經濟學, 會發現效率改進的先決條件(帕累托改進)竟然是以公平為基礎。
這不就是 社會主義化的...資本主義嗎?這個思維不正是25年前鄧小平所提出來的嗎?但是各位請注意,鄧小平只是講了一半,那就是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他講話的場合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平性是不允許任何人挑戰的。所以,在每一個人不能變的更加貧窮的情況之下,鄧小平提出來我們可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結果得到全國老百姓的一致的支持。他這個理念不但符合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符合現代資本主義的精神。
當然了,我也必須對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經濟學家表示一些肯定。肯定什麼呢?當時國有企業確實沒有效率,國家的包袱確實重,對於你們的父母那一代,能夠吃一碗餃子就挺高興,買一盒火柴,有一半以上可以劃得著就很高興。當時我們改革開放的結果是使我們的民生改善,我們的生活必需品變得比以前充足了!這些經濟學家是有貢獻的,而且當時全國的老百姓還是很滿意這種開放的形式。
第一個,就是國企改革。我們回憶一句我今天講的話——美國的職業經理人的信託責任是資本主義的精神之一。而我們的國企改革是怎麼體現這一點的呢?就是把西資本主義一些表面的現象拿進來,把它摻和在自己的想法中胡亂進行改革。
舉個例子,我想問問什麼是國企改革?我現在終於弄懂了,原來就是我家今天很髒,請一個保姆來清理,清理乾淨之後呢?家就變成保姆的了——這就是國企改革。我們發現中國國企的職業經理人是沒有信託責任的。他做不好是什麼理由呢?是因為體制不好,什麼是體制不好呢?就是這是國家和民族的錯,做得好呢?就把國有資產歸為已有。甚至,我們為了讓他掠奪國家的資產,還提出一些荒謬的理論,例如冰棍理論——國企就是體制不好,就像冰棍一樣會慢慢融化,與其讓它全部溶化光,還不如在它溶化之前全部送給這些沒有信託責任的職業經理人算了。
各位同學們,我甚至不敢想像,我們這個社會連一點就起碼的是非判斷標準都沒有,國企老總可以這樣不負責任。你們有沒有想到,國企老總做的不好,反而可以將國企納為己有,而那些做的好的國企老總呢?他們是不是就活該做的好呢!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連最起碼的判斷都有沒有了?我接到幾千個的投訴,就有八個大字的感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
我們引進西方思潮,但是我們把西方的..信託責任..也引進來了嗎?
談談我們的教育改革。(掌聲、笑聲)談到教育改革的時候,我總是以清華大學為例。(笑聲)我對政府官員和企業老總講了這麼一句話。我說:“各位來賓,你們記不記得,二十多年前你考上清華、北大的那個情景。你當然記得。你的父母含著眼淚把你送到火車站。他們買不起硬座車票,給你買一張硬座的站票,讓你站到北京上清華大學。你畢業了,功成名就之後,把你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而你就開始搞教育產業化的改革了,你斷送了當初和你一樣貧窮農村子弟唯一脫貧致富的機會,因為學費提高的結果他們再也念不起大學了,你怎麼忍心啊?”
什麼叫教育改革?
目前我們的改革到了什麼地步?我們只要打著市場化的招牌,就可以無惡不作!(掌聲)那麼為什麼美國的大學教育收費那麼高,中國就不可以呢?美國就是可以,而中國就是不可以!因為你沒有配套措施。各位曉不曉得,美國大學的收費高是對的,那是對於有錢人。但當你的收入低於某一個水平的時候,美國政府可以提供低息,甚至免息的學生貸款,還有學校和美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你知道嗎?
這些同學可以大學四年畢業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賺錢還給美國政府。我想請問各位同學,我們有這種制度嗎?我們沒有這種政府大規模的貸款制度來補貼窮人,如果你進行市場化,其結果是讓很多的農村青年不是因為成績不好而念不起大學, 而是因為沒有錢而念不起大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是教育改革的先決條件。我們沒有這種配套措施,你怎麼敢隨便把市場化的概念放在教育改革裏面呢?這又是一個改革成本由全社會最為貧窮的人的來承擔的荒謬改革。
我們再來看看醫療改革!
我們可能見怪不怪,可是我告訴你,在香港任何一家醫院,病人看急診是免費的。各位知道香港老百姓為什麼願意出這筆錢嗎?因為這是對人性、對弱勢群體最起碼的關懷。我們這裏有嗎?我還要告訴各位同學,你到美國看病是什麼情況。美國的法律規定,必須先給你治病。治完病之後再向你收錢,如果錢不夠,可以分期付款。這是對於弱者的關懷與情懷!可是我們今天有嗎?當然我承認政府在這方面也在努力做好,例如我們第18次調低藥品的費用。但是問題不在這裏,在一個沒有法治化建設的國家裏,在沒有法治化的遊戲規劃之下,你控制不住收費的標準,尤其是控制不住民營醫院的收費標準。
比如,你只有一個病,他會說你有十個病,你本來只用開一個藥,他給你開二十個藥。雖然藥價格下降了百分之五,但你原來只要吃一種藥,現在卻要吃二十種藥。(笑)你便宜了嗎?我們全國一千五百個醫院,上萬個診療中心,其中大約有80%是被少數集團所控制的,各位知道嗎?現在媒體在大量報導,這些醫院隨便給你一個病因,隨便給你一個醫療費,亂開藥的現象層出不窮。最後你會發現,到時候我們老百姓連看病的機會都沒有。我想請問各位,在進行醫療體制改革,進行市場化之前,我們有沒有想到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醫療改革沒有一個是成功的。
在美國,看病的保險不是每一個美國人都有的。在美國相當多的窮人是沒有保險的。保險需要一年幾千美元。綜觀美國,歐洲,亞洲,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醫療改革是成功的。既然醫療改革是這麼的艱難,醫療改革的問題這麼的多,我們怎麼敢這麼輕意把市場化的概念強加在醫改上呢!這種改革還不如不改,因為你太不瞭解國際大勢了。你把市場化看得太神聖了,最後我們發現,很多民營企業家..打著...醫改市場化...的招牌大賺利潤,而成本卻由社會上的病人來承擔,這又是一個改革利益過於少數人,而改革成本由社會大眾承擔的錯誤改革。
這就是我們的醫療改革。那麼我們其他的改革呢?比如說股改。
最後我只問監管單位三句話,
第三步,也是讓我很痛心的地方。所謂的股改是全流通,讓政府退出股市。看看人家英國政府,股改後的公司,政府保有一股黃金股。在重大的決策,在涉及“國計民生”的問題上,中央政府對於股改的公司有一票否決權!那是對全體股民的一個保障!那是表示在任何時候,英國中央政府都會為了股民的利益而打算,這才是最根本的保障!而我們竟然要求政府完全退出股市。拿我們的股改和英國的“股改”比較一下。哪一個是為百姓打算,哪一個是真正社會主義的改革?(掌聲)
“股改”失敗之後怎麼辦?就算了嗎?誰負責呢?在今天日益複雜的經濟環境中,我們這種簡單引用一些國外的先進概念而創造的政策,必須要檢討。
在這裏,我想跟各位談一下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
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各級政府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貪污腐敗,人神共憤,但是另外一方面,政府官員卻忙碌不堪。早上七點多鍾就去批公文,批到晚上十點還批不完。中國政府的公文,是全世界政府公文最多的。(笑聲)到最後都批成習慣性了,不批都不習慣了。(笑聲)結果退休了,怎麼辦,沒有公文批了,不習慣了,把老婆叫過來,你這個功能表拿過來我批一下。(笑聲、掌聲)批什麼,“原則可行”。(笑聲)你們不覺得這兩個現象是個奇怪的矛盾組合嗎?如果是腐敗的話,為什麼不一起腐敗?如果是忙碌的話,為什麼不一起忙碌?為什麼會有兩個極端的現象一起出現呢?
今天我要拿體制改革和各位同學做溝通,是希望同學以後談問題、分析問題,不要簡單的、隨便的引進一個概念,而是要針對問題來談論問題。政府是幹什麼的?政府是提供公共財貨的地方,包括法律、環境,土地等等。中國各級政府低效率和腐敗的原因是由於公共財貨的需求大於供給所導致。
就拿批土地來說,如果批土地由領導來批的話,需求是無限大的,每個人都想搞定領導,弄一塊便宜的地,轉賣,投機倒把。就是因為這種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在,所以跟土地批復有關的領導就有貪污的空間。可是由於土地需求無限大,所以那些在土地部門想做事的官員,就忙得不可開交。
我們今天太喜歡使用資本主義表面簡單膚淺的現象進行改革,而不實事求是的深究各種改革的本質問題,這才是改革的最大危機之所在。當然,還有很多改革都值得我們批評和關注,包括農業改革、房改,金融改革、銀行改革,其共同特徵就是...改革由少數既得利益者..獨享改革成果,而改革成本由全社會負擔。這些改革今天就不講了,也講不完了。各位同學聽得很辛苦吧,不過還好,沒有一位同學離座去上廁所。(笑聲)謝謝各位。(熱烈掌聲)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